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2019文科综合地理试卷试题分析与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2019-06-09 17:21:26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

文科综合地理试卷试题分析与参考答案(黄霖老师提供)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偿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1~3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村办企业

A.燃料来源分散  B.空间布局分散  C.原料来源分散  D.产品市场分散

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A.城乡统筹创新    B.生活方式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   D.科学技术创新

【考点分析】

本题组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抱团飞地”为情景材料,通过“村村冒烟”现象、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的影响、“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的体现为切入点,考查了产业分散、区域发展的影响、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等基础知识与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获得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难度较易。

【参考答案】

1.B  2.D  3.A

【试题解析】

1.解题时注意“村村冒烟”现象的产生背景,从材料中可以找出这是“村办企业涌现”导致的,即为村村都有企业,企业的布局分散在各个村中,所以“当时该县村办企业”应是空间布局分散而致,B正确; 燃料、原料、产品市场并没有体现“村办企业涌现”,它们体现的只是产品的投入来源与产出销售地分散,与材料不符,A、C、D不对。

2.从材料中可知“抱团飞地”发展模式是将用地指标进行整合,可以缓解用地紧张,然后由于抱团——股份合作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设立中心,这体现了企业由分散到集中的一种现象,再注意材料中“发展条件优越地”,一定可以提高集体的经济实力,故本题②④ 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提到整合劳动力或改进劳动生产率等,所以这并没有体现弥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没有体现出基础教育的提升,故①③不对; 本题正确选D。

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是在县、镇统筹的前提下各村的村办企业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而原来则是各村自己独立发展,材料体现的是由乡村各自发展再到统一发展,所以主要体现的是城乡统筹创新的模式,A正确;这种模式只是各村的村办企业以“抱团”的形式联通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对生活方式影响不大,所以生活方式创新不是这种发展模式的主要体现,B不对; 这种方式中只是农村村办企业的发展,而并非农业发展,因为村办企业为第二产业,而农业则为第一产业,C不符;科学技术创新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引入高素质科技人才形成,而这种抱团发展并没有体现出“ 科技”,故D不对。

图1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4~5题。

无标题

4.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5.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考点分析】

本题组以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图为背景材料,以2015年非欧盟籍的与欧盟籍相比的差异、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对欧盟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了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人口变化的影响等基础知识与获取与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能力。题组难度较小。

【参考答案】

4.C  5.B

【试题解析】

4.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欧盟籍在25-50岁左右年龄段人口比重较大,该年龄阶段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所以厞欧盟籍与欧盟籍相比劳动人口比例较大,C正确; 非欧盟籍的男性比重在整个年龄段的比重中并没有超出欧盟籍,只是在25-50左右超出了欧盟籍,其它年龄段均小于欧盟籍,所以男性人口数量非欧盟籍并非较多,A错;而25~50岁女性比例非欧盟籍较大,超出了2%,而欧盟籍才1%左右,B错;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50岁以上都是欧盟籍比重较大,D错。

640.webp

5.结合上题分析及生活常识,可知由于欧盟经济水平较高,迁入欧盟的人员主要是由于经济因素而迁移的,所以非欧盟籍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力阶段,随着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的影响,必定会降低欧盟籍的老龄化比重,所以将使欧盟籍老龄化进程趋缓,B正确。人口迁入必定会带来经济的发展,而外来人员由于经济收入较弱,需要发展,并不会盲目消费,所以人均消费在近些年来剧增的现象不会出现(注意,该时间段并非一个点,并非指“中国大妈”去购买奢侈品这种现象),人均收入也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而有所增加,AC不对;既然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代表欧盟对劳动力的需求仍在增加,并没有供给过剩,D不正确。

无标题2图2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6~8题。

6.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7.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食材

8.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气的主要原因是

A.设备陈旧     B. 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

【考点分析】

本题组以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分布图为背景材料,以该区域铁路沿线分布、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为切入点,考查了交通线路的分布、地形的判断、区域自然特征、区域资源、区域经济发展、交通线路衰落的原因等基础知识与获取与解读信息、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能力。题组难度较小,题组揭示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需要解题者能以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答案】

6.B  7.A  8.D

【试题解析】

6.本题并没有给出等高线,仅给出铁路线及河流的分布,无形中将考查的难度增加了一级。但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基本上是沿着河流分布,而图中中部有山峰示意图,可知中部为山地存在,河流大致呈幅散状分布,因此铁路并非沿等高线分布,而是沿河谷分布,山脊不会有河流存在,山麓处不会形成多处河流的分水岭,故本题B正确。

7.从材料上可知该处为我国东北地区,从经纬度上面可以判断出这里应该长白山一带,而东北的山地以木为主,东北地区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所以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原木,A正确;从图上可看出铁路基本上修建到了河流源头处,山顶附近没有工业品及一些农产品存在,B、C错误; 东北山地不是产要的资源并非石材,所以D不对。

8.早期东北林木的砍伐量较大,但随着东北地区天然林的减少及近些年对森林保护的加强,森林的砍伐活动已经减少,这样导致原木的运输量减少,运输需求的减少也致使铁路几乎废弃,D正确;在我国很多区域一些老的铁路设施仍在运营,只要维护得当,区域内有一定的产品运输需求,不会导致铁路几乎废弃,A不对;山地河谷运速本来就不太快,而当地以运输原木为主,对运速的要求交不高,因此运速太慢不会导致铁路废弃,B不对; 从图中所看铁路并非同向且通向不同区域,区域内只有三条通向不同方向的铁路,故线路过密不正确,C错。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图3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无标题3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 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流增大,流速加快

C. 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考点分析】

本题组以黄河小北干流河段为背景材料,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对黄河小北干流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了河流水文特征、流水外力作用、流水地貌、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等基础知识与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试题给学生呈现相对陌生的地理概念及原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题组难度较大,需要解题者有较强的区域认知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契合新课标对学生审题能力的锻炼,体现新高考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参考答案】

9.D  10.C  11.C

【试题解析】

9.根据材料信息可大致获悉:堆积性游荡河道是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而形成的,再加上该段为堆积性游荡河道,而堆积应为含沙量大才能导致。再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段河道位于陕西和山西交界的南部(从渭河可以判断出来在南部),该处位于黄土高原,季风区,所以河流的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也大,而只有这种状态才会引起河流的冲淤变化剧烈,D对C错;河流位于季风区,并非全年流量大,另外如果河流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则不会引起冲淤变化剧烈,A、B错; 故本题正确选D。

10.河水流量虽然可以决定水量对两量的冲蚀力度,但黄河小北干河道中段的河水要从上段流入下段,中段作为一个过渡区域,下段有渭河及涑水河注入,中段以上只有洛河注入,从图上可以看出黄河小北干流反而是北宽南窄,中段的水量一定比上段要大,所以河水流量不是决定其摆范围较小的主要因素,在中段并没有支流汇入,所以①、②不符;而两岸沿岸地貌及岩性则可以限制河道向两侧荡,从区域常识可以判断该处地处吕梁山南部,上段及下段均有河流汇入,代表这上下段河流入口的两处地势较为低洼,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河口处淤积物应较多,易形成泥沙堆积,导致河水泛滥,河道摆较大,而中段由于没有河道存在,则可能是地势较高,为山地延续,导致中段地势较高、地貌不同,岩性较为坚硬,而河道较难以向两侧摆动,③④正确,故本题C正确。(解题时不能误以为中段没有支流汇入,而要将中段和上下段进行比较分析。)

11.解题关键点是渭河所处的位置及句号前的介绍。渭河地处黄河小北干流的南段,由于其流量及含沙量均较大,当它处于主汛期时,入黄河水量较大,泥沙淤积较多,将会导致小北干流上中段水流流至渭河入黄口处附近,水流受阻,该段流速减缓,携带泥沙在此小北干流处淤积,由于下流不畅,并将导致该段水位上升,B错C正确。因这里降水集中,所以在黄河小北干流常伴随高含沙水流泥沙运动产生的洪峰经常发生的河床剧烈冲刷现象,可将大片的淤积物从河床上掀起,从而形成“揭河底”现象,但由于渭河地处小北干流南段,其入黄处的水受干流水影响顶托受阻,水进入小北干流段会减少,因此并不会导致小北干流侵蚀加深,也不会导致含沙量剧增,因为小北干流段的泥沙来自于其支流及以上段,AD错。故本题C对。(本小题如果没有注意渭河主汛期这个关键时间段,也会出错。)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是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见图5)。1974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47.5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10位。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仅以16.1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32位。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无标题5

(1)说明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8分)

(2)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8分)

(3)简述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4分)

(4)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考点分析】

本题以澳大利亚的汽车产业为载体,考查工业的相关知识。所给区域较大,但是设问新颖,遵循“小切口,深挖掘”的原则,极好得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

(1)本题主要是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需要从土地、水、原料、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等方面考虑。从设问角度看,对象是整车和零部件,汽车的零部件复杂多样,对配套设施和协作条件要求比较高;从地点看,选址在东南沿海,自然条件优越,而且是澳大利亚开发最早的地方,人口、城市集中,经济发达,既具备劳动力条件,又有广阔的市场。根据材料,该地汽车产量大,市场既有本地,也有国外市场。且该地临海,地理位置优越,便于海洋运输。

(2)首先是审题,这一问围绕着工业区位条件中的市场展开。澳大利亚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则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角度分析:澳大利亚面积广大地形多样,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同,不同的自然环境导致需求差异大,因此车型多样。澳大利亚的人口稀少使得国内市场狭小。根据材料,澳大利亚政府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吸引世界众多汽车品牌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使得汽车品牌更加繁多,结果导致每个车牌和车型需求量小。(蛋糕原理:从一个国家来说,要规划好本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把蛋糕做大”;生产力即经济要发展,要求社会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把蛋糕切好”)

(3)该问强调的是生产成本高。根据材料,澳大利亚为发达国家,得出劳动力价格高;根据上一设问,汽车的总市场小,但车牌和车型又多,可以提炼出,其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4)该问中心词为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把握。限定词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可推测,汽车生产退出,外资撤离;根据设问一,汽车的陪套产业多,汽车退出影响相关产业;澳大利亚为发达国家,科技实力强,汽车产业衰落,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因此会促进产业升级与调整。

【参考答案】

(1)开发早的城市地区,基础设施齐全,易于配套;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主要消费市场;劳动力充足;临海,港口多,交通运输方便。

(2)人口少,市场规模小;国土面积大,自然环境多样,对车的种类和型号要求多样;进口政策放宽后,国外汽车品牌进入加剧了本土汽车市场竞争,消费者偏好趋于多元化。

(3)(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汽车厂商难以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

(4)外资撤离,投资减少,经济下滑;相关配套产业萎缩或消失,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更突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变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无标题6

图6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考点分析】

以里海演化过程中,地壳、地形、水文、气候等要素共同发生变化为核心,充分体现自然要素具有统一演化过程和地理事物具备时空变化特征。本题地理特色明显,对地理事物动态变化过程描述透彻,强调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

【试题解析】

(1)本题需要结合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来解答,考查综合思维能力。山脉隆起引起地貌变化,导致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山脉形成分水岭,导致里海汇水面积减小,汇入水量减少进而导致湖泊面积减小;山脉隆起后,里海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局部气候变得干旱,水量减少、蒸发加剧,湖泊水量减少、面积缩小,向内陆湖演化。

(2)本题结合冰川晚期依然属于冰期,气温较低,因此里海蒸发弱(图1);冰期地面和高山积累大量冰川和积雪,随着晚期气候变暖,冰雪开始融化且水量大,里海的水量补给较大。在一定时期内,里海补给量大于蒸发量,因此湖泊含盐量低,一度为淡水湖。

1111.webp

图1

(3)根据上一问提示,里海一度为淡水湖时,其主要补给为冰雪融水,融水量大且杂质(含盐量)较低。后气候继续变暖,冰川大幅消退,冰雪融水量减少,结合图中所示多条河流注入里海可知,此时里海补给形式变为河流补给。河流补给量有限且携带盐分注入里海(图2),由于里海没有出水口,盐分难以排出,又因气候变暖蒸发加剧,里海水量减少,最终导致盐度升高。

1211.webp

图2

(4)本题需要学生结合已知材料进行迁移和推演,难度较大。材料提示“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这句话说明了里海形成湖泊的必要条件为两大板块的北移,并且也说明了里海成为湖泊的过程: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导致山脉隆起和地中海萎缩,促使里海与海洋完全分离,成为湖泊。因此推断,如果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推动更多山脉隆起,加剧地中海萎缩,可能会促使黑海和地中海与里海一样,演化为湖泊。所以,两大板块继续保持目前运动趋势不变继续北移,是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参考答案】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二)选考题:共20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

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安仁古镇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境内,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区39千米,距大邑县城8.5千米。古镇内现有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公馆27座,现代博物馆30余座,在全国同类小镇中首屈一指,素有“中国博物馆小镇”之称。近年来,安仁古镇开展了以博物馆为特色的观光旅游,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很少留宿古镇的现象。

简述游客在安仁古镇很少留宿的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古镇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

主要原因:安仁古镇离成都市区(和大邑县城)近,大部分游客在观光旅游结束容易返回市区(县城);古镇旅游主要以参观博物馆和公馆为主,旅游项目相对单一,游客选择余地较少。

合理建议:挖掘古镇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建立各类文创基地,)开展深度体验游;充分利用古镇周边自然环境,拓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改善古镇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无标题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西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注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图7示意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

简述该工程对当时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

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邻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

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A 4.C 5.B 6.B 7.A 8.D 9.D 10.C 11.C

二、非选择题

36.(24分)

(1)开发早的城市地区,基础设施齐全,易于配套;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主要消费市场;劳动力充足;临海,港口多,交通运输方便。

(2)人口少,市场规模小;国土面积大,自然环境多样,对车的种类和型号要求多样;进口政策放宽后,国外汽车品牌进入,加剧了本土汽车市场竞争,消费者偏好趋于多元化。

(3)(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汽车厂商难以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

(4)外资撤离,投资减少,经济下滑;相对配套产业萎缩或消失,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更突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7.(22分)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43.(10分)

主要原因:安仁古镇离成都市区(和大邑县城)近,大部分游客在观光旅游结束容易返回市区(县城);古镇旅游主要以参观博物馆和公馆为主,旅游项目相对单一,游客选择余地较少。

合理建议:挖掘古镇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各类文创基地,)开展深度体验游;充分利用古镇周边自然环境,拓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改善古镇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

44.(10分)

市区河道与密歇根湖附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湖泊水质得以改善;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测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地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摘选自中国考试

  2019年高考地理各套试题在内容比重、呈现方式、试题风格等方面,基本延续往年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以稳为主,稳中求进。试题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助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为方向,紧密围绕“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推进高考内容改革,通过精选素材、创新情境、巧妙设问,深入发掘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助力素质教育发展。

1讲好中国故事,彰显立德树人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紧密结合学科内容,选择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素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1.1  讴歌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厚植家国情怀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重点选择反映建国以来伟大建设成就作为素材,激发考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如:文综全国Ⅱ卷第36题,以云南省大理宾川县“治贫先治水”的发展理念为例,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和脱贫致富相结合,凸显国家建设伟大成就;文综全国Ⅲ卷第9~11题,以我国新疆独库公路为原型设计试题,独库公路的修成贯通,沟通了南疆和北疆两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促进民族繁荣和稳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试题引导考生热爱祖国,要从了解祖国的山山水水开始。

1.2  再现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真实情境,树立人地协调观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紧密结合学科内容,展现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在“五大发展理念”“五个统筹”的新时代背景下,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所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为背景创设情境,以人地关系的主线,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引导考生树立协调发展意识。文综全国Ⅰ卷第1~3题,根据嘉善县产业布局从分散到集中、从城乡各自发展到统筹发展的特点来设计考点,重点考查考生如何结合政策背景的变化来理解产业布局的变化,如何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角度认识产业集聚的益处,引导考生关注城乡统筹发展理念。文综全国Ⅱ卷第1~3题,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为案例,探讨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协调不仅有利于推动城市自身持续稳定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紧密联系,从而引导考生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

1.3  谱写改革开放积累的成功经验,培育生态文明观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要求考生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下,有效整合学科知识,合理运用学科能力,认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文综全国Ⅲ卷第1~3题,以某企业“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为案例,主要考查考生对“厨余垃圾”以及“厨余垃圾”处理系统工艺过程的认识,通过对“厨余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引导考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关心和爱护环境,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态文明观。

2立足学科本质,聚焦能力要求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聚焦能力考查,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考查的能力不仅包括必备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包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试题充分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2.1  从整体性视角,注重对地理过程推理能力的评价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整合学科知识与能力,横向联系、纵向贯通,面对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探索和解决问题。如文综全国Ⅰ卷第6~8题,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文综全国Ⅰ卷第37题,以湖泊演化为线索,充分体现了地壳、湖泊、地形、气候等各种自然体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理念;同时,将区域联系和区域过程展示给考生,要求考生具有要素综合、空间综合与时间综合能力。文综全国Ⅲ卷第37题,通过不同日期水体形态比较,分析气候、河流和地质地貌的相互作用,将短期的小尺度自然地理过程与长期的大尺度自然地理过程相统一,要求考生从整体角度认识地理环境。

2.2  从实践性视角,强化对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与熟练掌握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与原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考生真懂会用,学以致用。如:文综全国I卷第6~8题,通过提供小尺度森林铁路地图,考查考生能够从日常生活和身边事物去思考、探索和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中学对于地图的教学由学习地图知识转为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工具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文综全国I卷第36题,以澳大利亚汽车发展的真实案例为线索,围绕汽车产业布局、汽车市场特点、汽车生产成本以及汽车产业退出的影响等现实问题,把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从发展到退出的过程与地理因素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产业发展问题的能力。文综全国Ⅱ卷第6~8题,以生活中的地理事物“云”为主题,呈现出云的形成与下垫面性质的对应关系,引导考生依据大气对流运动基本形式和原理,分析积云形态特征,实现对积云的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的认知迁移。文综全国Ⅱ卷第9~11题,以发源于大兴安岭的霍林河流域为案例,要求考生在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干湿区地貌营力的基础上,分析人类改变地貌营力及后果,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对基本规律的应用能力。

2.3  从开放性视角,凸显对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甄别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通过增强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考生运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应对问题情境,促进创新意识的提高。文综全国Ⅰ卷37题第(4)小题,以里海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为实证,引导考生根据板块运动的趋势,判断黑海和地中海可能发生的变化,旨在扩大考生视野,评价考生的地理思维创新能力。文综全国Ⅱ卷37题第(4)小题,通过设置开放性任务,要求考生能够围绕滑雪场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突出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

3遵循全面发展,体现育人价值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在充分考查德、智的基础上,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要求。根据地理学特点和高中生的认知水平,选取既能达成考查目标,又结合学科知识的素材,设置问题情境,加强对健康意识、审美情趣、劳动观念的考查,突出对体美劳的教育引导。

3.1  培养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健康意识

  2019年通过设计综合性、情境化的地理试题,利用体育运动等情境,加强对体育相关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如文综全国Ⅱ卷第37题,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我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为背景,将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与具体的体育项目相结合,发掘体育项目开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浙江室外人工滑雪场建设的地理问题,该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冬奥会项目知识的了解和兴趣的培养,助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3.2  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养成审美情趣

  2019年地理试题通过创设自然美、人文美、人地和谐美等情境,以美育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在生活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如文综全国Ⅲ卷第42题,以“大地艺术祭”旅游活动为背景,通过一幅《梯田》艺术作品,呈现当地农民农耕生活的原风貌场景,使得艺术完全融入到乡土大环境之中,形成自然与人文景观和谐融合的美丽田园画卷;引导考生树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观念,懂得欣赏自然美、人文美,领悟人地和谐之美,最终实现美育的教育引导。

3.3  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树立劳动观念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通过设置真实的劳动情境,将与劳动相关的知识、能力、智慧、思想等融为一体,要求考生发现劳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劳动观念。如文综全国Ⅲ卷第44题,围绕我国北方地区农用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启发考生在劳动实践中主动运用创造性思维,帮助考生内化劳动认知、增强劳动感悟、形成劳动习惯。

 

关注微信